
開欄的話
近年來,云南省各地圍繞健全完善縣、鄉(鎮)、村(社區)三級農村寄遞物流網絡,整合偏遠地區客運、快遞物流等,解決農村群眾幸福出行、物流配送、郵政寄遞3個"最后一公里"問題,推進鄉村客貨郵融合發展,形成了一批好做法、好經驗。
即日起,《云南日報》開設專欄,聚焦"多站合一、一點多能、功能集約、便利高效"的農村運輸服務發展典型經驗,供各地學習借鑒。
記者近日走進昭通市大關縣吉利鎮黃連河驛站連鎖超市,百貨銷售區各式商品琳瑯滿目、快遞取件區標準化貨架排列整齊,寄快遞、取包裹、買東西的顧客絡繹不絕。"依托黃連河驛站品牌優勢,我們積極培育‘快遞+新業態,推動快遞人流轉化為超市客流,日均營業額超過1萬元,快遞人流轉化率達80%。"大關縣黃連河驛站項目負責人徐斌說。
吉利鎮黃連河驛站連鎖超市是大關縣探索"交快合作+商業賦能"模式,立足"一縣一驛站"品牌發展定位,通過快遞、客運、商超等行業資源的跨界融合,推動鄉村客貨郵融合發展的試點之一。該項目占地面積800平方米,由大關縣3家快遞企業整合集鎮客運站閑置場地建成。去年12月23日開業至今,累計實現營業額200余萬元,解決了客運站資產閑置、快遞末端生存難等問題。
大關縣地處烏蒙山區腹地,縣域內山高坡陡。多年來,全縣快遞行業面臨基礎設施薄弱、運轉成本較高、快遞末端生存難等困境。交通運輸行業存在客運站場利用率低、國有資產閑置浪費、客運企業運行困難等問題,兩種業態的轉型升級成為推進大關縣、鄉、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。
為暢通物流網絡、助力鄉村振興,大關縣圍繞產業、快遞、客運、商品供應鏈、社區服務、村集體經濟等關聯產業鏈薄弱和缺失環節,按照"一縣一驛站"品牌發展定位,推動交通、快遞、電商、商品供應之間補鏈、穩鏈、強鏈,探索實踐"交快合作+商業賦能"的鄉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新路子。
針對快遞企業之間彼此競爭、難成合力、管理不專業等問題,大關縣在上級郵政管理部門的支持下,引導縣內的中通、韻達、極兔等快遞企業出資成立第三方公司,聘請專業團隊運營管理,并積極爭取銀行部門給予金融支持,圍繞"山水大關"定位和黃連河旅游品牌,成立黃連河驛站商貿有限責任公司,計劃2至3年內在縣、鄉、村建設100個驛站,打通三級物流配送體系。
去年10月,黃連河驛站與昭交集團大關縣分公司達成戰略合作,采取"交快合作"的模式,低價租賃縣城客運站閑置場地,建成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縣級快遞同倉共配中心,并將快件運輸業務承包給交運企業運營,雙方實現資源共享、互利共贏。同時,積極培育"快遞+"新業態,在鎮村兩級布局集快遞收發、生活服務于一體的黃連河驛站連鎖超市,鄉鎮一級驛站根據實際情況將10%的收益反補支持村級驛站經營,為村級驛站提供貨品供應鏈保障,全面推行快件進村不收費。
天星鎮黃連河驛站開業當天營業額達到了3.5萬元;小河村黃連河驛站推行快遞進村不收費,開業一個月時間,日均營業額上千元,快遞包裹量從原來的日均6件上升到80件,增長了13倍,快遞人流轉化率達95%。經過半年多的不懈努力,大關縣已建成4個"黃連河驛站"試點,為客運站增加租賃收益10萬元,為快遞企業增加收益26萬元。預計今年年底,全縣將實現縣城和鄉鎮驛站建設全覆蓋,村級網點設置覆蓋率50%,切實打通快遞服務農村"最后一公里"。
"我們將全力打造黃連河驛站品牌,以‘交快合作+商業賦能的跨界融合發展模式,整合資源,降本增效,互利共贏,實現企業盈收、快遞下鄉進村、農產品出村進城。"大關縣黃連河驛站項目負責人徐斌表示,概算總投資1600萬元的驛站項目全部建成投用后,將帶動大關縣客運站年均增加收益250萬元、快遞企業年均增加收益650萬元。預計可拉動大關竹筍、茶葉等農特產品年均銷售300萬件,快件進出比有望從原來的13:1調整到6:4,貨物進多出少的格局將得到扭轉,可實現本地產品外銷收入3.9億元。